距離一場奪命地震在曼谷導致一座32層高樓工地倒塌已過一個月,泰國勞工權益團體直指,這起災難揭露了該國建築業長年積弊,尤其是對支撐整個產業的移工群體缺乏基本保障。
事故發生於3月29日,當日鄰國緬甸發生規模7.7地震,波及曼谷,造成工地倒塌。當時樓內逾百名工人中,多數為來自緬甸的移工。這些工人為逃避軍政府統治及貧困來到泰國,卻在勞動權益上遭到制度性忽視。
建築業仰賴外勞,卻成最危險產業
根據國際勞工組織(ILO),2023年泰國建築業共雇用約60萬名外籍勞工,多數來自緬甸。他們承擔所謂的「3D工作」(骯髒、危險、卑賤),卻也身陷高風險環境。2021年,單是在建築業就有超過4,500人死傷,逾四成發生在曼谷。
地震導致高樓坍塌後,移工社群陷入恐慌。移工倡議組織「Migrant Working Group」專案協調員馬努猜(Koreeyor Manuchae)指出:「他們已經不敢再從事建築工作,但卻別無選擇。」
外勞被迫「綁約」,制度讓人進退兩難
根據泰國與緬甸簽署的雙邊諒解備忘錄(MoU)制度,移工一旦入境即被綁定原雇主,如要轉換工作須經繁複程序,還經常仰賴仲介安排,形成經濟負擔。對於希望脫離危險工作場域的工人而言,幾乎沒有出路。
更嚴重的是,即便是有證件的工人,也經常未被雇主登記至社會保險體系,導致在災難發生後,無法獲得醫療與補償。據「Migrant Working Group」調查,在這次倒塌事故中,為S.A. Construction工作的近900名移工中,僅59人被正式登記保險。
無薪、無補償、無下文
緬甸裔勞權組織「Labor Rights Foundation」成員Zaw指出,已有四名S.A.建築工人在事故中受傷,至今未收到泰國政府任何補償;另有11名罹難工人的家屬也未獲得支持,原因是遺體仍未尋獲。
「我們跟政府談過多次,但完全沒有進展,甚至連工人的基本名單都對不上。」Zaw說。
根據《泰國勞動保護法》第75條,雇主可在「不可預期的停工情況」下暫停支付薪資。因此,許多受災工人即便無過失,也無法領到工資,直至4月17日才得以復工領薪。
雖然泰國勞動部承諾罹難者家屬可獲100至200萬泰銖(約3萬至6萬美元)補償,但事實上,多數家庭仍在等待。
結構性勞權剝奪:制度與潛規則的共謀
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(UNDP)2023年報告,在泰國建築業工作的緬甸外勞工中,約38%屬於無證移工,當中有40%未曾享有病假、例假,甚至連一週一天的休息時間都沒有。
移工組織指出,承包制度亦充斥剝削。新進移工常被要求無薪工作數月「學習經驗」,但等工程完工後,二包商便以各種理由拒絕發薪。
「他們總說『等完工就付錢』,但最後卻賴帳。」勞權團體基金會執行長Htoo Chit表示。
目前,泰國勞動部尚未對災後的移工補償、工作保障或建築工地安全提出具體政策回應。當地媒體詢問該部門時亦未獲回應。
編輯:溫曉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