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傳媒機構20名記者及家人被查稅 「離奇指控」層出不窮

香港政府疑透過稅務打壓小型傳媒生存空間,香港記者協會表示,至少有8間新聞傳媒機構或平台、以及20名新聞從業員及其家人,被稅局追收七年前的稅款。記協主席鄭嘉如指不少個案中,稅局的數據錯漏百出,然而小型媒體仍要費時間面對,情況令她焦慮,更擔心對新聞自由有負面影響。

記協於周三(21日)召開記者會,指出自2023年底開始,有至少8個新聞機構、平台或團體,以及有20至記者或其家人,被稅務局審查七年前的利得稅或薪俸稅,按稅局估算受查機構需預繳約70萬元,暫緩後則要預繳約30萬;而受查的記者或其家人按估算需預繳約100萬,惟暫緩後則預繳約9萬元。

而這些機構包括記協本身、《獨立媒體》、《法庭線》、《Hong Kong Free Press》、《爆炸頭》及《Renews》,另外據本台所知,亦包括一間在香港經營的小型獨立媒體。至於個人則大部是機構現任或前任負責人、董事或股東,亦有獨立機記者、機構負責人的家人,以及公司員工。記協主席鄭嘉如指出,雖然稅局指引指可針對行業審查,但在缺乏證據和事實支持的審核,無論甚麼動機亦不能夠接受,她質疑涉事機構同屬獨立及小型媒體,如與行業無關的話,是否純屬巧合?

稅局審查某公司未成立年份之利得稅

按稅務條例,稅局有權複查最長7-10年的帳目。不過,記協指今次稅局針對小型傳媒的行動,當中有不少「離奇指控」,包括安插商業登記號碼予無商業登記人士、審查某公司未成立年份之利得稅、估算短報收入比當年薪金多近2倍、多次聲稱無收到郵遞或親身遞交之報稅表或反對信、將所有銀行入帳交易當收入等。有受查人士即使當年未結婚,無合併報稅配偶同被審查;而當年無使用父母免稅額之父母亦同樣被稅局審查等情況。

記協指,稅局並非基於證據或合理理由估算短報收入和要求記者預繳款項,實際上屬「未審先罰」,加上新聞工作者本身收入不高,除要預繳高額稅款,面對無理指控仍要花金錢和時間自證清白,而法例無要求個人保留往年帳目文件,記者要自證清白更加困難,更會對記協構成壓力。

鄭嘉如指責當局以商業及財務工具手法對付傳媒,會令公眾對媒體或機構誠信有影響,她以記協為例,被稅局指「逃稅」是詆譭,更指小型媒體資源不足,仍要面對無理指控,情況令她感到焦慮,更擔心當局頻繁審視媒體及記者,對香港新聞自由構成負面影響。她促請稅局不應在沒有足夠理據情況下審核,更不應作出有針對性審核,要求稅局公開交代。

編輯:李榮添 網編:程皓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