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俊華質疑港府大搞旅遊業成效 稱「不如多花精神到商貿物流及金融」

港府不時將「無處不旅遊」掛在嘴邊,希望帶動旅遊經濟收入。不過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日前發文,質疑政府聚焦旅遊業的策略,認為其經濟貢獻有限,倒不如多花精神在佔香港最大部分收入的商貿物流和金融業。財經評論員利世民也指出,香港旅遊業是作為對外宣傳大於經濟價值,近期寧願開發中東市場也不選舉鄰近地區,可見是北京要香港做超級聯繫人,並非以香港經濟為優先。

港府力推「無處不旅遊」,在今年中國「五一黃金周」,香港雖然錄得110萬人次入境,創疫後新高,然而中國旅客來港消費模式早已改變,更愛來港到處打卡,有的連住宿費也省下,寧願在郊外露營或麥當勞借宿,甚至即日往返,對帶動香港經濟極之有限。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周日(18 日)也於社交平台發文,認為近年中國旅客消費模式轉變,難以帶動顯著收入。他直言:「與其在這方面費盡心力,倒不如多花精神,在佔香港最大部分收入的商貿物流同金融業。」

曾俊華建議,應該利用美國加徵關稅致全球貿易混亂的時機,推出便利貿易新政策及提升通關安排。他又以近期觀賞的音樂劇《我佛無著經》及紀錄片《香港四徑大步走》為例,呼籲善用香港獨特優勢,推廣文化及戶外活動新旅遊亮點。

旅遊業只佔香港GDP 2.6%

旅遊業雖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,但按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,旅遊業在2023年只佔香港GDP比重2.6%,比2019年的3.6%還要低。財經評論員利世民也指出,香港旅遊業是作為對外宣傳大於經濟價值,故此旅遊、文化、體育放在同一政策局內。他進一步指「地球上最多遊客都是主要來自鄰近地區」,但香港過去卻主要只是吸引到中國旅客,即使現在想開拓新市場但就跑去中東:「問題是為何他選這些地方(中東)?似乎是北京要香港做超級聯繫人,給一個欣欣向榮的景象給這些他們想收賣的國家。但這並非賺錢的旅遊業。」

不過對於曾俊華建議應將重心放到物流、金融,利世民直言現在中國的廠商都急著「洗產地」,但香港是扮演不了任何角色,因為香港也是中國一部分。他表示不明白曾俊華的邏輯:「我們香港的角色沒有了,扮演甚麼?真的只有扮。我好難想像香港還能做甚麼。」他指香港以前貿易強勁也是建立在中國的強勁出口,而中國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,但現在中美貿易戰下中國外貿也受影響,香港自然一同受累。

至於金融方面,利世民說金融貿易不是主動就做得到,很看外圍環境,現在連美國也處於新股上市冰河期,香港也不例外,「金融沒新股上市就沒甚麼好做」。

編輯:李榮添 網編:程皓楠